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专题
人本 AIGC:以人为本的智能媒体创作生态重构
刘 嫱
2025, (9): 7-11.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9.001
15 0
摘要:
【目的】AIGC 引发的深层媒介变革正在重塑人与技术的关系。随着智能系统对表达与传播路径的广泛介入,人的主体性式微。因此,亟须构建以人为本的智能媒体创作生态。【方法】本文以“人本主义”价值为导向,通过原型设计与规范性设想,探讨 AIGC 的应然可供性与人机协作边界。【结果】智能媒体创作生态应将用户以共创者、决策者与阐释者的角色重新嵌入智能系统之中,推动 AIGC 的技术可供性向可解释性、可见性与可追溯性方向延展,实现人机共创的表达转型。【结论】人本 AIGC 不仅是技术策略,更体现为一种文化自觉,其根本在于重新激活人类的创造力与表达权,从而建构开放、多元且富有意义的智能未来。
专题
虚拟在场与知识共享:拟社会互动视角下虚拟主播在线教育的人本传播路径
元英李梦白
2025, (9): 12-18.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9.002
9 0
摘要:
【目的】虚拟主播“虚拟课堂”作为 AIGC 时代在线教育的新型形态,其知识传播效果与社群互动机制尚未形成系统认知,深入探究该模式的运作逻辑与优化路径,对推动在线教育人本化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方法】基于拟社会互动理论,以 B 站知识区虚拟主播 @ 步玎 Pudding 为案例,采用扎根理论对其视频评论进行编码分析,提炼核心范畴并构建理论模型。【结果】通过虚拟身体与拟社会互动重构教育关系,兼具趣味性与互动性优势,但存在知识体系碎片化等局限;亚文化语境下的平台推送机制、PUGC 内容生产与用户社群互动形成良性循环。【结论】为提升虚拟主播教育模式的传播效能,应从创作者、平台与政策三个层面进行优化:强化虚拟形象与内容专业性,完善平台推送与教学支持工具,纳入教育新型基础设施规划。
专题
AI 新闻主播的社交线索研究:迈向人本智能媒体传播
李倩 曾雨禾 肖婉婷
2025, (9): 19-26.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9.003
10 0
摘要:
【目的】在 AI 新闻主播广泛应用的背景下,社交线索作为影响用户认知与接受的关键因素,日益引发学术与实践关注。为厘清该领域研究进展与问题,本文围绕 AI 新闻主播中的社交线索展开系统性文献综述,探讨其分类维度、作用机制及未来发展路径。【方法】本文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方法,按照“识别—筛选—纳入”三阶段流程,从 CNKI 与 Web of Science 核心数据库共检索得到 91 篇中英文文献,结合内容分析法提炼研究主题与理论脉络。【结果】本文将 AI 新闻主播的社交线索划分为两类:一是本体属性线索,如视觉呈现、语音风格与个性设定;二是传播环境线索,包括文化背景、交互情境与伦理规范等外部条件。【结论】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本体属性线索,尚缺乏对环境线索的系统探讨。未来研究应构建“主体 + 环境”双重分析视角,融合多模态分析、跨文化比较与真实场景验证,推动 AI 主播研究向更具生态效度与理论深度的方向发展。
专题
以人为本的价值重构: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下的媒介生态优化路径
武沛颍 刘茜
2025, (9): 27-32.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9.004
12 0
摘要:
【目的】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给人类主体地位带来的冲击,本文试图构建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制度性实践框架。【方法】本文梳理了人本理念的理论起源与多重意涵,指出其需从工具理性上升到系统治理层面。但理念落实在技术实践中存在多重结构性张力,包括平台逻辑与人本价值的冲突、责任模糊与伦理缺位的制度设计问题,以及技术进化与人类本质的存在论冲突。【结果/ 结论】提出通过四方面措施解决上述问题,包括重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打造人机耦合的智能治理系统,构建多元共治网络,建设情境化治理体系,将人本理念从伦理愿景转化为制度实践,以实现人与技术的良性互动。
专栏
技术、场景与消费:人工智能时代短视频生产的三重逻辑
赵红勋 王祎
2025, (9): 159-160.  
10 0
摘要:
查看更多
探究广播电视媒体在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短视频融合传播策略
葛晶
[摘要](795) [PDF 2483 KB](395)
摘要:
随着自媒体的发展,短视频模式逐渐成为人们碎片化信息获取的主要来源渠道。而广播电视新闻媒体一直在受众中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与科学性,是人们了解国家政策、关注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媒体要深入剖析短视频的优势,充分发展新闻媒体与短视频的黏合度,宣扬正确价值观,引领社会舆论导向,不断创新发展形式,与时俱进地改革广播电视媒体新闻生产模式,探究广播电视媒体在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短视频融合传播策略,希望能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媒体新闻类节目的传播发展。
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生产的发展特征及现状分析——以“抖音”平台新闻短视频的内容生产和传播为例
朱奕锦
[摘要](1847) [PDF 2288 KB](203)
摘要:
短视频在近几年以较快的速度发展成熟着,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媒介传播模式和形态。许多官方主流媒体机构审时度势,通过开通抖音短视频账号,参与新媒体运营等方式丰富传播渠道,提升对舆论的把控与引导。本文主要以抖音短视频 App 内的主流媒体新闻生产为切入点,通过对现阶段短视频新闻及抖音短视频内容生产的基本特征、优势所在、不足之处等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究短视频整体行业的新闻作品生产、传播情况,并提出一定的合理化建议和可行性参考。
“元宇宙”探源与寻径:概念界定、发展逻辑与风险隐忧
黄楚新, 陈智睿
[摘要](924) [PDF 9326 KB](161)
摘要: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距离持续增大,“网对网”的交流模式逐渐成为人际沟通的日常景观。元宇宙概念在此过程中渐成热点,并在 Facebook 改名 Meta 之后获得全球广泛关注。元宇宙概念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技术发展的长期驱动之下生成的。本文将立足于元宇宙概念产生的技术条件与现实动因,站在概念界定、发展逻辑与风险隐忧三个方面,具体解析元宇宙的实质内涵与未来发展,以期澄清元宇宙发展中存在的症结、误解。
破局立新:短视频平台内容审核机制创新探析
黄楚新, 贺文文
[摘要](1578) [PDF 9282 KB](143)
摘要:
为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符合国家和行业监管要求,互联网短视频平台对用户内容生产审核需求更加迫切。本文通过分析短视频平台内容审核现状及现存问题,提出互联网短视频平台内容安全审核创新的一些探索办法,以期为短视频内容生态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洋网红”短视频研究
王舒敏, 杜恩龙
[摘要](1239) [PDF 4172 KB](258)
摘要:
当前短视频平台吸引了一大批“网红”,“洋网红”群体也逐渐走入大众视野。这些“洋网红”群体通过短视频搭建起沟通中外文化的桥梁,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构建了中国的国家形象。本文首先梳理“洋网红”的特征和走红原因,而后对抖音短视频平台上 11 个人气“洋网红”账号的内容进行分析,探究“洋网红”短视频内容特征以及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对策,促进洋网红群体未来在短视频平台的良性发展。
场景、符号、情感:移动短视频的互动仪式研究
冯蓓蓓, 张凯翔
[摘要](770) [PDF 1428 KB](151)
摘要:
智媒时代下,5G、VR、大数据等技术的赋能重构了短视频的传播路径。交互传播、时空重塑优化了消费体验,打造了与用户更为适配的场景网络。内容的深耕与用户的分层构建了传受双方的互动仪式链,在技术的牵引下,短视频制作者将视点从内容输出转向情感探索,在趋于饱和的市场中迎来了从“竞速”到“求质”的拐点。本文将分别从场景的功能创造、符号的互动对话、情感的表达扩散三个维度,具体剖析移动短视频的互动仪式链的构建路径,探寻背后的消费逻辑与情感纹理。
国潮正当时 融合更出彩——新媒体技术赋能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
钱林林
[摘要](529) [PDF 1383 KB](70)
摘要:
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形成的宝贵精神文化遗产。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新媒体技术,尤其传统媒体转型发展中,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根植传统文化,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2021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以全新的艺术形式为观众展现出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充分利用移动优先、融合传播、互联互通和高新视频技术,立足中原文化、黄河文化,坚持“内容为王”,凸显了舞台舞美布局的层次和空间的变化,技术赋能实现了虚拟场景与现实舞台的完美结合,运用全新的表达方式和技术手段进行包装,为观众挖掘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带动文化寻根热潮,弘扬了中原文化,坚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ChatGPT 的技术特征与应用前景
郭全中, 张金熠
[摘要](678) [PDF 2416 KB](195)
摘要:
数字文明:元宇宙中人的虚拟身份认同与媒介化生存
李康跃, 王雪梅, 闫晓阳
[摘要](799) [PDF 1409 KB](111)
摘要:
技术与社会的繁荣与“再组织”使“元宇宙”概念破壁而出,人们正以此为基点创造一个划时代的数字文明,即数据、人、关系共同构成的未来世界图景。在元宇宙所营造的媒介环境下,人的自我认同完成了由“符号”到“身份”、 由“视听”到“感知”、由“情景”到“社会”的转化。作为第三媒介时代的代表,元宇宙在完成媒介感知的“反向进化”之余,也导致了人的“生存危机”,因此对人在元宇宙中的沉浸式媒介化生存也需辩证看待。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短视频化的媒介融合传播策略
冷婷婷
[摘要](400) [PDF 1337 KB](32)
摘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智能终端在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得到全面普及,新媒体也因此迎来了快速发展。现如今人们的信息获取习惯已逐渐呈现碎片化趋势,在此背景下短视频的传播方式受到了广大群众的青睐,现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流途径。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电视媒体节目的收视率不断下降,发展与生存形势不容乐观。为了推动电视媒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电视节目应当对内容及形式予以创新,朝着短视频方向靠拢,同时积极探索媒介融合传播策略,才能扩大电视节目的社会影响力。基于此,本文将针对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短视频化的媒介融合传播策略展开研究,旨在为媒体从业同行提供参考。
探究广播电视媒体在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短视频融合传播策略
葛晶
[摘要](795) [PDF 2483KB](395)
摘要:
随着自媒体的发展,短视频模式逐渐成为人们碎片化信息获取的主要来源渠道。而广播电视新闻媒体一直在受众中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与科学性,是人们了解国家政策、关注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媒体要深入剖析短视频的优势,充分发展新闻媒体与短视频的黏合度,宣扬正确价值观,引领社会舆论导向,不断创新发展形式,与时俱进地改革广播电视媒体新闻生产模式,探究广播电视媒体在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短视频融合传播策略,希望能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媒体新闻类节目的传播发展。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洋网红”短视频研究
王舒敏, 杜恩龙
[摘要](1239) [PDF 4172KB](258)
摘要:
当前短视频平台吸引了一大批“网红”,“洋网红”群体也逐渐走入大众视野。这些“洋网红”群体通过短视频搭建起沟通中外文化的桥梁,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构建了中国的国家形象。本文首先梳理“洋网红”的特征和走红原因,而后对抖音短视频平台上 11 个人气“洋网红”账号的内容进行分析,探究“洋网红”短视频内容特征以及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对策,促进洋网红群体未来在短视频平台的良性发展。

专题 · 观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