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6期

专题
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地方探索与实践路径
黄楚新, 刘畅
2025, (6): 7-11.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6.001
12 0
摘要:
【目的】本文旨在厘清地方主流推进媒体系统性变革的现实动因,通过总结其转型升级的优秀实践样本,探讨地方主流媒体未来的发展路径。【方法】研究采用参与式观察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上海、湖南、四川、浙江等地方主流媒体的融媒改革实践进行梳理与总结。【结果】研究发现,地方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核心在于系统性重塑生产传播流程、系统性创新经营管理模式、系统性重构媒体技术底座、系统性优化人才培养机制。【结论】本文认为,唯有实现内容生产、经营管理、技术革新与人才培养四位一体的协同推进,地方主流媒体方能实现系统性变革,最终为构建具有强大整合力与传播力的新型主流舆论场提供坚实基础。
主流平面媒体系统性变革下的技术突围与生态重构
郝冠南
2025, (6): 12-17.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6.002
摘要:
【目的】主流平面媒体在数字技术革命与政策驱动下,正经历从传统内容生产向智能化、生态化转型的系统性变革。【方法】本文基于传媒产业数据与政策导向,深入分析了平面媒体市场格局、技术发展趋势及面临的挑战,并聚焦《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的技术实践与瓶颈。【结果】研究发现,人工智能(AIGC)、大模型、云原生架构等技术正在重构内容生产与传播逻辑,但算力不足、数据孤岛、人才短缺等问题亟待解决。【结论】对此,本文提出以“自主可控、智能驱动、生态开放”为核心的技术战略框架,倡导共建全国性公共技术平台、深化“平台 + 服务”融合模式、强化政策协同与人才培育,推动媒体从“内容供应商”向“智能服务体”转型。未来,通过夯实国产化底座、整合前沿技术与生态资源,主流媒体将构建起安全可控、高效精准的新型传播体系,助力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与国际话语权强化。
主流媒体网络音频内容生产与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
叶思成, 金恬田
2025, (6): 18-23.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6.003
摘要:
【目的】面对新时代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融媒体数字平台的蓬勃发展态势,如何培育新质生产力和发展新动能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方法】本文从网络视听新业态出发,围绕“传播场景移动化、内容建设垂类化、制作水准精品化、资源供给个性化”四个特征维度,提出主流媒体网络音频内容生产与高质量创新发展策略。【结果】进而回应媒体融合背景下网络音频内容生产瓶颈及所面临的发展难题,提出有建设性意义的解决思路。【结论】本研究旨在推动网络音频内容生产提质增效,促进高质量、高水平的视听媒体佳作不断涌现。
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的探索与实践——以南方 + 客户端为例
曹斯, 郑佳欣, 尤立川
2025, (6): 24-28.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6.004
摘要:
【目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作为技术赋能媒体深融、系统变革的关键环节、重要引擎,推荐算法的探索与实践将对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产生重要影响,深刻塑造着网络空间的内容生态与价值观。【方法】本研究聚焦主流价值导向与推荐算法技术的融合实践,以主流媒体新闻客户端特别是广东传播主平台南方 + 客户端的推荐算法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算法焦虑—算法权力—驾驭算法”的分析框架,剖析算法在多维舆论场的复杂作用机制,梳理主流媒体推荐算法系统的构建实践。【结果】推荐算法带来的信息茧房、数据偏见及其逻辑不透明度正不断加剧社会认知分化与权力失衡,主流媒体必须通过价值嵌入、人机协同与反馈优化重构算法伦理。【结论】本文提出“价值锚定—动态纠偏—混合推荐”三位一体算法构建的实践逻辑与实践方法,既突破了单向传播局限,又有效规避算法至上的风险,为主流媒体探索构建破解信息茧房、重构公共认知理性的算法提供有益样本。
江西广播电视台系统性变革的举措成效与突破方向
刘建华, 文宇翔
2025, (6): 29-35.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6.005
摘要:
【目的】考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贯彻落实情况,研究江西广播电视台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实践情况及未来突破方向。【方法】通过文献梳理、个案分析与深度访谈,厘清江西广播电视台的具体做法,找出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建议。【结果】江西广播电视台系统性变革走在全国行业前列,相关举措发挥了重要作用,“135”改革计划成为全台快速发展的重大支撑。【结论】江西广播电视台重点在组织架构革新、传播矩阵重构、运营模式焕新、技术赋能等领域推出新的举措并取得较好成效,也存在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用户运营的“规模扩张”与“黏性流失”相悖、复合型人才缺乏传统人才转型困难等问题,未来的突破方向是:内部组织结构与管理流程优化、内容创新与多样化发展、产业布局与多元化经营战略、用户体验优化与服务理念提升、跨媒体合作与竞争策略。
传媒理论
威权人格、媒体信任和使用对青年学生舆论舆情态度的 交互影响研究
李奎
2025, (6): 36-40.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6.006
摘要:
【目的】探讨威权人格、媒体信任和媒体使用对青年学生舆论舆情态度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方法】采用 Pearson 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对 291 名在校学生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学术调查数据资料库(CNSDA)的“2022 年度网民社会意识调查”。【结果】威权人格和媒体信任对青年学生舆论舆情态度有显著正向影响。媒体使用的影响在考虑交互作用后显著。威权人格与媒体信任之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威权人格较强的个体对官方媒体信任度更高,对社交媒体信任度更低,这种差异进一步影响其舆论舆情态度。威权人格、媒体信任和媒体使用之间的交互作用对青年学生舆论舆情态度有显著影响。【结论】建议高校通过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平台,实时监测学生网络言论,及时发现舆情风险。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帮助学生提高信息辨别能力,减少信息茧房效应,引导形成理性舆论态度。
高校短视频内容生产与传播策略研究 ——基于场域理论视角
潘博洋
2025, (6): 41-44.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6.007
摘要:
【目的】以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高校短视频内容创作与公域传播提供创新性的理论支撑,拆解不同场域下资本、惯习对于作品生产实践及用户审美经验的影响。【方法】本文基于近年来短视频呈现样态的演化,运用文献研究法、理论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探析新媒体时代高校短视频生产与传播策略。【结果】本文从场域理论动态变化和权力导向的视角出发,挖掘媒介平台中资本竞争、惯习塑造和符号暴力形成的内在逻辑。提高视频与场域适配度、动态调整内容传播样态等方式,对行动者资本积累、受众审美经验塑造及黏性提升有积极意义。【结论】不同媒介平台在优质内容的长效传播下,会自发形成以特定方式进行的创作及传播惯习,进而对视频内容风格及资本分配产生动态影响。在创作过程中遵循对应场域空间中的秉性系统,对内容传播效果有助推作用。
大模型驱动下的基层融媒数智化转型实践
陈景尧
2025, (6): 45-48.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6.008
摘要:
【目的】 探讨大模型在基层融媒数智化转型中的应用与实践。【方法】案例分析与理论探讨相结合,以龙港市融媒体中心为例,详细阐述基于大模型的智能化内容生产、编辑审核、新闻主播数字化及媒资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应用,并结合大模型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理论探讨。【结果】通过引入大模型技术,龙港市融媒体中心实现了内容生产的快速智能化,减轻了编辑人员负担,提高了新闻内容的合规性和安全性,同时优化了媒资管理,降低了人力成本。【结论】大模型技术的应用为基层融媒体中心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推动了媒体生态的变革,为实现基层融媒在智能媒体时代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化新闻如何斩获大流量——以河南青年时报“书香河南”系列报道为例
赵颖
2025, (6): 49-53.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6.009
摘要:
【目的】探究分析文化新闻在新媒体时代斩获大流量的有效路径,以《河南青年时报》“书香河南” 系列报道为例,着重分析文化新闻突破传统劣势的创新方式。【方法】本研究运用案例分析法,从文本创新和产品形态创新两方面展开,分析系列报道在故事叙事、文风改革、视频化表达等方面的具体实践措施,并与具体报道流量数据与传播效果相结合进行深入论证。【结果 / 结论】从研究分析中得知,文化新闻可以通过改文风触达基层末梢、讲故事实现情感共鸣、多形态融合提升传播力三方面提升流量。由此可见,文化新闻需兼顾内容深度与传播创新,通过基层叙事、故事化表达和多媒体融合等方式推动主流文化的破圈传播,为新时代文化新闻的流量提升提供实践参考。
人工智能与电视新闻结合趋势下的新闻伦理问题探究
刘飔月, 杨志宏
2025, (6): 54-57,63.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6.010
摘要:
【目的】数字技术驱动下的新闻业态变革已引发传播权力结构的深层重构。本研究旨在探讨人工智能与电视新闻结合趋势下可能产生的新闻伦理问题以及相关解决方案,特别是在此趋势下构建人机协同新工作模式的必要性。本研究聚焦智能化进程中的人机协同伦理风险,通过实证分析揭示了两个关键矛盾域,分别为算法介入内容筛选环节导致新闻价值标准面临量化解读危机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事实核查环节引发虚假信息。【结果 / 结论】构建了包含技术规制、操作规范、权责界定的三维治理框架:通过开发算法透明度评估工具、建立人机协同内容审核流程、完善智能内容立法监管体系,形成适应技术迭代的弹性治理机制。
人工智能背景下学术出版伦理实践的困境与对策——以出版者为视角
赵秋民, 张楠, 刘雪梅, 杜杏叶
2025, (6): 58-63.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6.011
摘要:
【目的】探究人工智能发展与应用的背景下,学术出版伦理实践的困境及相应对策。【方法】以出版者为视角,基于文献研究归纳、总结、分析人工智能应用对学术出版产业链中作者、编辑、同行评议专家、学术成果发布与传播带来的影响,分析其中的伦理风险,探讨相应的对策。【结果】人工智能的应用在带来便利与效率的同时,也给作者、编辑、同行评议专家、学术成果发布与传播带来了不同的伦理风险,如数据偏见、利益冲突、透明度、学术不端、版权风险等,学术出版伦理实践面临新的挑战。【结论】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是大趋势,从出版者的角度而言,出版机构应发挥好关口作用,同时加强学术出版产业链中各主体的管理,坚持人的主体性,完善并落实好有关规范与细则,进而促进学术出版伦理实践。
新媒体研究
可驱动数字人重建与交互技术综述
高珮, 孙浩然, 黄继峰
2025, (6): 64-67.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6.012
摘要:
【目的】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及元宇宙兴起,高真实感、可交互三维数字人需求日增。本文旨在梳理可驱动数字人重建与交互的关键技术、成果及难题,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本文首先阐述数字人技术背景、价值及其向深度学习驱动的转变。重点叙述三维数字人主流重建技术,包括传统方法及基于神经辐射场(NeRF)与三维高斯溅射(3DGS)的方法。随后梳理基于网格、NeRF、3DGS 等不同表征下的驱动技术,尤其关注语音驱动的进展。最后探讨实现实时、可定制化交互的关键环节及其难题,总结技术挑战并展望未来。【结果】分析表明,NeRF、3DGS 等新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数字人重建的真实感与驱动的自然度。但在单目重建精度、动态细节捕捉、情感丰富度、个性化驱动灵活性、实时交互时延、多模态数据有效融合及高质量数据集构建等方面仍存诸多问题。【结论】可驱动数字人重建与交互技术正向更高保真度、更强交互性、更具表现力、更低延迟的方向发展。未来研究需持续攻克现有技术难题,加强对跨模态的理解与生成,提高个性化以及情感化的水平,并构建更完善的数据集与评价体系,以推动其在虚拟现实、新媒体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我国 IP 改编剧的海外传播研究——以《琅琊榜》为例
刘馨忆
2025, (6): 68-71.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6.013
摘要:
【目的】旨在探讨我国 IP 改编剧的海外传播策略。【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热门 IP改编剧《琅琊榜》运用“平台裂变搭配梯度传播”“内容—产业—文化”链条式效应所达成的现象级传播情况,通过数据统计与内容分析量化《琅琊榜》海外传播的传播效果。在此基础上,剖析《琅琊榜》海外传播的突破路径。【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在《琅琊榜》海外传播过程中,剧方借助 YouTube 新媒体平台的互动性与传播性,以弹幕、评论等营造出虚拟社群认同的氛围,有效拓宽了剧作传播范围;运用“电影级分镜”和“黄金比例构图法”完成沉浸式叙事,重塑东方美学话语体系;以“边译边改良”的动态翻译策略消除文化认知壁垒,使《琅琊榜》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实现顺利“出海”。【结论】研究发现,《琅琊榜》的顺利“出海”为我国 IP 改编剧的海外传播提供了宝贵启示,即从深耕新媒体生态、创新视听语言、实施动态翻译策略三个维度出发,让我国 IP 改编剧在国际上走得更远、传得更广,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绽放璀璨光芒。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分析《琅琊榜》的海外传播策略,为我国 IP 改编剧的海外传播提供有益借鉴,带动新一轮海外“中华美学”热潮。
数字化时代下民族戏剧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罗希
2025, (6): 72-74,97.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6.014
摘要:
【目的】在数字化时代,民族戏剧传承面临数字化冲击、市场竞争激烈、传播局限与推广难题。本文旨在探索如何借助传媒科技的力量打破困境,挖掘民族戏剧在新时代的发展潜力,为民族戏剧传承与创新提供与传媒和科技紧密结合的可行策略。【方法】本文借助数字技术唤醒传承意识,融合数字娱乐,依托数字平台发展;扎根传统实现数字创新拓展,提升舞台数字化艺术性,推进数字化国际传播,依托城市平台融入市民文化生活。【结果 / 结论】这些举措营造了良好传承环境,强化了戏剧文化认同,助力民族戏剧在数字化时代传承与创新,推动戏剧文化繁荣发展。
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短视频创新表达与传播策略探究——以新华社官方抖音号为例
周会杰
2025, (6): 75-79.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6.015
摘要:
【目的】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短视频作为一种传播介质,受众越来越广。主流媒体也纷纷把短视频作为发力点,以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的姿态,壮大主流舆论阵地。作者旨在通过对主流媒体短视频多维特征的研究,探寻短视频内容创新表达方式和传播的规律性,以期让互联网的“变量”转化为短视频传播效果的“最大增量”[1]。【方法】本文选取新华社官方抖音号 2024 年 6 月 1 日至 10 月 31 日期间发布的 563 条短视频作为样本,对短视频的核心主题、内容特征、叙事逻辑、呈现形式、传播数据等,进行类比、归纳、分析。【结果】同一核心主题由于内容特征、叙事逻辑、呈现形式的不同,传播数据差异较大;传播量较大的短视频在主题、内容、形式等方面都有不同侧重的创新点。样本中点赞量超过 10 万的 39 条短视频,一般具有明确的“正能量”导向、丰富的“强网感”内容、新颖的“时代感”形式等特征。【结论】基于这些结果,主流媒体的短视频在创作上应在核心主题的选择、时效性的把握、时长的锤炼、细节的选取、具体内容的定位等方面进行综合发力,传播策略上要在标题、封图、标签设置、精准推送、引导评论等方面创新表达和运维,以实现内容的高质量和传播的。
媒体融合
智能语音技术推动下播音主持专业与行业发展——以 AI 配音为例
曾涛
2025, (6): 80-83,92.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6.016
摘要:
【目的】旨在探讨智能语音技术如何推动播音主持专业与行业。【方法】梳理当前智能语音技术发展现状,具体阐明其在播音主持专业与行业中的实际应用效果。【结果】智能语音技术有助于提升播音主持专业课堂互动模式,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使得学习体验更加个性化与高效。在行业应用层面,能够极大促使广播电台和新闻机构在内容生产、播报效率和用户互动方面实现质的飞跃。由此使得传统播音工作中烦琐的程序被自动化处理,不仅解放了人力资源,还提高了信息传播的及时性与准确性。【结论】智能语音技术对播音主持专业及行业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在未来长久发展中,相关专业应积极融入这一技术发展潮流,不断更新教学体系,以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人才。
融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创新表达与引导作用——以河南暴雨救援全媒体报道为例
杨鑫宇
2025, (6): 84-87.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6.017
摘要:
【目的】本研究探讨融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创新表达方式及其舆论引导作用,以适应媒介融合带来的挑战。【方法】选取 2021 年河南“7·20”特大暴雨灾害救援全媒体报道为案例,分析不同媒体在新闻评论选题、观点表达及传播形态创新上的实践,并总结其成功经验。【结果】研究发现,融媒体环境推动新闻评论从传统模式向多媒介、多平台融合发展,媒体通过精准选题、情感共鸣及形式创新,显著提升了评论的传播力和引导效能。【结论】新闻评论应在守正创新中打破观念与媒介边界,强化传播影响力,履行舆论引导职责。
声音在体育赛事转播中的艺术表现力
马捷
2025, (6): 88-92.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6.018
摘要:
【目的 】本文探讨声音在体育赛事电视转播中的艺术表现力。【方法】 通过多年的赛事转播实践,总结出在大型体育赛事的转播中,声音是传递比赛氛围、增强观众参与感和临场感的重要元素。在现场直播的节目类型中,声音的表现力就如同电影的同期录音一样,视觉画面固然重要,但声音的表现可以弥补画面展现不到的空间和情绪,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到比赛的紧张和激动。【结果】 通过分析比赛场地的空间感、观众气氛、运动员竞技表现和比赛细节的声音表现,以及声音带给观众的临场感,深入研究了声音在赛事转播中的重要作用。【结论】 研究发现,声音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营造氛围、增强观众临场体验的关键元素。合理运用声音元素可以显著提升赛事电视转播的艺术效果和观赏价值。
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艺术接受的多元维度与传播效果优化策略
裴朗茜, 隋欣益
2025, (6): 93-97.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6.019
摘要:
【目的】媒介融合时代,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新技术应用丰富了电视艺术传播形式,由此引发了多元维度下电视艺术传播效果优化问题的探讨。本文从受众接受行为变化切入,探究新媒体技术加持下电视艺术传播途径的创新及传播效果的优化表现。同时,分析社交媒体对电视艺术接受的影响,旨在为电视艺术多元维度接受和传播效果优化提供新思路,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方法】本文通过实例分析和文献综述的方法进行深入探究。【结果】融媒体环境下,电视艺术需要在多元维度下找到平衡,着重创新传播策略,优化传播效果,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从而形成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的电视艺术发展新模式。【结论】当下,传统媒体应抓住新时代机遇,利用新兴技术,追求创新效果,为受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并探索更多可持续发展途径。
融媒体时代新闻评论功能作用探析——以《盘锦日报》系列新闻评论为例
赵艳
2025, (6): 98-101.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6.020
摘要:
【目的】新闻评论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吹响意识形态的“军号”和亮明政治观点的“鼓点”[1],不仅承载着对新闻事件的解读与剖析作用,还发挥着引导舆论、监督社会、启迪民智等多重功能。本文探索分析融媒体时代传统新闻模式新闻评论如何创新发展。【方法】本文结合盘锦日报成功推出的系列评论,从融媒体时代新闻评论呈现出来的特点入手,找到新闻评论准确的定位功能作用,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可操作性。【结果】本文关注融媒体时代新闻评论的新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新闻评论功能和影响力的影响,通过全面探讨融媒体时代新闻评论功能作用探析,具体探讨新闻评论的作用、特点及其在社会中的功能,揭示了新闻评论五个方面功能。【结论】对公众价值观的塑造;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对报道内涵的深化;对媒体公信力的塑造;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跨平台新闻编辑中的多媒体技术融合研究
谢本荣
2025, (6): 102-105.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6.021
摘要:
【目的】探究在跨平台新闻编辑过程中多媒体技术融合的实现路径。【方法】通过对跨平台多媒体新闻编辑的理论梳理与实践观察,分析多媒体技术在新闻编辑流程中的应用形态,结合新京报“我们视频”等典型案例,探讨跨平台新闻编辑中的技术融合模式。【结果】跨平台新闻编辑中的多媒体技术融合有助于提升内容生产效率,促进多终端适配,实现富媒体呈现,加强用户互动体验。【结论】跨平台环境下的新闻编辑需要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构建智能化编辑工作流,打造多元化内容产品矩阵,建立跨平台传播体系,推动新闻生产方式变革与创新。
跨地域文化交流融合发展的新闻报道探索与实践——以“江西景瓷与新疆土陶的跨域对话”融媒体作品为例
叶涛, 邱虎, 邹艳红, 王婷
2025, (6): 106-109.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6.022
摘要:
【目的】研究跨地域文化交流在新闻报道中的实现路径有哪些?“江西景瓷与新疆土陶的跨域对话”作品对文化传承与社会融合有怎样的积极影响?【方法】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和“深度访谈法”两种跨学科研究方法,通过对“江西景瓷与新疆土陶的跨域对话”作品进行多维度、不同角度分析。【结果】阐述跨地域文化交流在新闻报道中的关键要素有多方面,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注重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的构建、利用融媒体技术提升报道的吸引力和传播力等。【结论】表明“江西景瓷与新疆土陶的跨域对话”融合报道不仅在推动陶瓷文化交流、技艺互鉴、产业合作、民族团结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还为同类新闻报道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媒体融合环境下传统广告的营销功能演进与盈利模式重构
罗文全
2025, (6): 110-114.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6.023
摘要:
【目的】本文以媒体融合环境下的广告为叙述重点,探讨传统广告如何实施营销功能演进与盈利模式重构,进而提升其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生存发展能力。【方法】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现象诠释、实例对比等方法,深度解析媒体融合环境下传统广告营销功能演进与盈利模式重构问题。【结果】通过分析传统广告的演进过程如从单向传播到互动营销、个性化与定制化服务延伸等,为广告转型发展提供更为有效的策略,帮助其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寻找到合适的定位与创新路径。探讨广告盈利模式的重构如内容营销、数据驱动、跨界合作与生态构建等,为企业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以应对利润空间压缩的挑战。【结论】深刻认识媒体融合环境对传统广告的影响,把握广告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坚持不断创新应“融”而变,提升市场营销效率推动广告行业的健康发展。
数字出版
高校学术期刊出版融合实践路径研究
曹静
2025, (6): 115-118123.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6.024
摘要:
【目的】探究高校学术期刊出版融合实践路径。【方法】理论探究。【结果】只有高校学术期刊更好地实现高质量、系统化、深层次的融合发展,才能提升媒体融合时代学术期刊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引领力,从而为文化强国、出版强国建设贡献力量。【结论】高校学术期刊各级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和出版单位主管部门、出版单位等主体要充分增强出版融合意识,创新出版融合理念,通过加强融合发展顶层设计,加大政策、资金的投入力度,强化学术期刊出版融合内容建设,充分发挥新兴技术的支撑作用,打造学术期刊出版融合发展重点案例,加强出版融合发展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等,不断创新出版融合发展路径,生产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实现高校学术期刊出版融合向纵深发展。
新质生产力视阈下出版劳动者的提升路径探索
陈倩
2025, (6): 119-123.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6.025
摘要:
【目的】新质生产力作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与关键引擎,其实现依赖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及劳动对象三者之间的高效整合和优化配置,探索出版劳动者的自我革新与能力提升路径,激发出版业内在潜能、加速行业高质量发展进程。【方法】结合出版行业发展趋势,如人工智能、数字化转型、智能出版现阶段的应用情况等,分析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引领性的案例,归纳梳理出版劳动者提升要素。【结果 / 结论】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出版劳动需提升自身数字、智能素养和技能,拓展创新创造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向复合型人才转型。
“媒”力赋能:图书编辑出版在新媒体语境下的转型攻略
于泱
2025, (6): 124-127.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6.026
摘要:
【目的】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图书编辑出版行业的转型路径,提升编辑出版质量与效率,增强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竞争力与影响力。【方法】围绕选题策划、编辑制作、宣传推广及人才培养与团队等核心环节,系统分析新媒体技术对编辑出版流程的影响,并总结相关转型实践经验。【结果】新媒体技术在推动出版流程数字化、宣传方式多样化、内容传播即时化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有效拓展了图书市场边界与用户接触面,提升了出版效能与读者满意度。【结论】新媒体既是图书编辑出版行业面临的挑战,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行业应主动拥抱新技术、重构工作流程、培育复合型出版人才,推动出版工作向智能化、融合化方向转型升级。
新媒体在出版领域的应用现状、典型案例与优化建议
李嘉宁
2025, (6): 128-131136.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6.027
摘要:
【目的】当前出版机构积极建设新媒体传播渠道,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已成为行业必然趋势。本文试图了解出版机构新媒体应用情况,探索出版机构新媒体应用优化路径。【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解读整理、案例分析等方法,梳理了出版机构对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直播、有声书、播客、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的应用现状和运营表现。【结果 / 结论】结合典型案例详细分析其应用模式及应用策略,提出跨媒体联动传播,强化品牌建设;深挖资源价值,创新表达方式;积累私域流量,开展精细化运营的优化建议。
传媒技术
基于知识图谱的论文代投检测系统的开发与探索
张芃捷, 成卓, 袁皓伟, 刘绍兴, 石芸
2025, (6): 132-136.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6.028
摘要:
【目的】探索开发基于知识图谱的人工智能论文代投检测系统。【方法】提取稿件数据库中的投稿信息,通过预处理,将数据分别选入 neo4j 图数据库和代投检测系统。采用 neo4j 图数据库实时呈现当前数据的链接关系,采用 Pyhton 中的 DGL 库构建图神经网络来进行代投检测模型的搭建和计算。【结果】成功构建论文代投检测系统;导入《重庆医学》编辑部 2018 年至 2022 年的所有投稿数据 48 721 条;neo4j 知识图谱中,导入节点 268 679 个,创建边际关系 32 696 条;代投检测分类导入 33 167 个图谱,生成特征维度 1 643 个,测试最高准确率为 92.23%。【结论】代投检测系统可以通过已有投审稿数据进行学习、规划,完成知识图谱的建立和对代投判定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应急广播监测监管中的应用
宋晓伟
2025, (6): 137-140153.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6.029
摘要:
【目的】本文旨在解决应急广播监测监管中播发记录不规范的问题,提高应急广播系统的安全播出质量和效率。【方法】通过结合 Paraformer-large 模型、Transformer-Decoder 模型和DSTA 算法,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应急广播监测监管模型。Paraformer-large 模型用于将应急广播音频转换为文本,Transformer-Decoder 模型用于提取文本主要内容并生成标题,DSTA 算法用于自动编目,确保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准确性。【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解决播发记录不规范的问题,生成的标题和文本内容准确,且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可实现性。【结论】本文提出的应急广播监测监管模型在提高播发记录规范性和系统效率方面表现出色,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未来,随着应急广播系统的不断发展,监测监管工作仍需持续优化和改进。
试论人工智能时代传统播音主持如何创新发展
李娜
2025, (6): 141-144.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6.030
摘要: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传统播音主持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策略,为传统播音主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结合人工智能时代传统播音主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提出职业技能拓展、品牌影响力强化和情感联结增强等创新策略。【结果】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传统播音主持人可通过掌握新兴技术工具、塑造个性化品牌形象、深化情感传播等策略实现创新发展。【结论】人工智能时代,传统播音主持人需主动拥抱技术变革,将自身优势与人工智能技术有机融合,通过强化情感联结、拓展职业技能和塑造个人品牌等路径,在行业变革中保持核心竞争力,推动播音主持行业的创新与发展。
中波广播发射设备的信号调节与稳定性保障
李姝萍
2025, (6): 145-148.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6.031
摘要:
【目的】深入探讨中波广播发射设备信号调节技术及其稳定性保障机制,提升发射设备运行可靠性。【方法】基于发射设备技术规范和运行维护经验,结合发射设备技术参数分析。【结果】系统阐述了中波发射设备信号调节的关键环节,包括激励信号调制、功率放大器驱动、输出匹配网络等技术要点;提出了发射机稳定性保障的核心措施,涵盖温度补偿、自动电平控制、智能保护等机制。【结论】通过对中波广播发射设备信号调节与稳定性保障进行深入研究,为技术人员提供了实用的设备调试与维护指导,有助于提高发射设备的运行质量和工作可靠性。
虚拟化技术在广电音频制作系统中的应用
孙镝
2025, (6): 149-153.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6.032
摘要:
虚拟化技术如今已经非常成熟,在各行各业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研究【目的】了解广电音频制作系统中应用开源虚拟化技术的可行性和技术优势。介绍了虚拟化技术,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对虚拟化技术相关研究进行评述,【结果】认为虚拟化技术在广电音频制作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较少。之后介绍了广播电视音频制作系统的技术特点与该领域音频传输技术与处理技术的发展。采用了实证研究【方法】,以某集群演播室为研究对象,以 ProxmoxVE 部署为实例,介绍了虚拟化其在该音频制作系统中的应用,【结果】认为开源虚拟化平台 PVE 在广电音频制作系统中的应用达到了预期效果,灵活方便,安全可靠。采用了定量研究【方法】,研究了在线迁移过程中业务中断的时长,【结果】是业务中断时长不到 1 秒。【结论】认为开源虚拟化技术有着诸多优势,部署简单,故障迁移业务中断时间短,值得推广。
无线发射台智慧运维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王嗣祥
2025, (6): 154-158.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6.033
摘要:
【目的】本文针对广播电视技术中心无线发射台的运维管理需求,设计并实现了一套智慧运维管理平台。【方法】该平台采用“1+1+1+N”的建设模式,整合了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构建了统一化的运维管理架构。【结果】通过实际应用验证,该平台有效解决了传统运维模式中存在的效率低下、响应迟缓等问题,为广播电视行业的智慧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结论】笔者认为无线发射台站结合实际有效解决当前运维管理诸多难题,无线发射台智慧运维管理平台的设计和实现具有显著的实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专栏
焦虑·孤独·倦怠:青少年短视频沉迷的心理症候
赵红勋, 袁培博
2025, (6): 159-16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