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9期

显示方式:
专题
人本 AIGC:以人为本的智能媒体创作生态重构
刘 嫱
2025, (9): 7-11.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9.001
15 0
摘要:
【目的】AIGC 引发的深层媒介变革正在重塑人与技术的关系。随着智能系统对表达与传播路径的广泛介入,人的主体性式微。因此,亟须构建以人为本的智能媒体创作生态。【方法】本文以“人本主义”价值为导向,通过原型设计与规范性设想,探讨 AIGC 的应然可供性与人机协作边界。【结果】智能媒体创作生态应将用户以共创者、决策者与阐释者的角色重新嵌入智能系统之中,推动 AIGC 的技术可供性向可解释性、可见性与可追溯性方向延展,实现人机共创的表达转型。【结论】人本 AIGC 不仅是技术策略,更体现为一种文化自觉,其根本在于重新激活人类的创造力与表达权,从而建构开放、多元且富有意义的智能未来。
虚拟在场与知识共享:拟社会互动视角下虚拟主播在线教育的人本传播路径
元英李梦白
2025, (9): 12-18.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9.002
摘要:
【目的】虚拟主播“虚拟课堂”作为 AIGC 时代在线教育的新型形态,其知识传播效果与社群互动机制尚未形成系统认知,深入探究该模式的运作逻辑与优化路径,对推动在线教育人本化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方法】基于拟社会互动理论,以 B 站知识区虚拟主播 @ 步玎 Pudding 为案例,采用扎根理论对其视频评论进行编码分析,提炼核心范畴并构建理论模型。【结果】通过虚拟身体与拟社会互动重构教育关系,兼具趣味性与互动性优势,但存在知识体系碎片化等局限;亚文化语境下的平台推送机制、PUGC 内容生产与用户社群互动形成良性循环。【结论】为提升虚拟主播教育模式的传播效能,应从创作者、平台与政策三个层面进行优化:强化虚拟形象与内容专业性,完善平台推送与教学支持工具,纳入教育新型基础设施规划。
AI 新闻主播的社交线索研究:迈向人本智能媒体传播
李倩 曾雨禾 肖婉婷
2025, (9): 19-26.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9.003
10 0
摘要:
【目的】在 AI 新闻主播广泛应用的背景下,社交线索作为影响用户认知与接受的关键因素,日益引发学术与实践关注。为厘清该领域研究进展与问题,本文围绕 AI 新闻主播中的社交线索展开系统性文献综述,探讨其分类维度、作用机制及未来发展路径。【方法】本文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方法,按照“识别—筛选—纳入”三阶段流程,从 CNKI 与 Web of Science 核心数据库共检索得到 91 篇中英文文献,结合内容分析法提炼研究主题与理论脉络。【结果】本文将 AI 新闻主播的社交线索划分为两类:一是本体属性线索,如视觉呈现、语音风格与个性设定;二是传播环境线索,包括文化背景、交互情境与伦理规范等外部条件。【结论】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本体属性线索,尚缺乏对环境线索的系统探讨。未来研究应构建“主体 + 环境”双重分析视角,融合多模态分析、跨文化比较与真实场景验证,推动 AI 主播研究向更具生态效度与理论深度的方向发展。
以人为本的价值重构: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下的媒介生态优化路径
武沛颍 刘茜
2025, (9): 27-32.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9.004
12 0
摘要:
【目的】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给人类主体地位带来的冲击,本文试图构建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制度性实践框架。【方法】本文梳理了人本理念的理论起源与多重意涵,指出其需从工具理性上升到系统治理层面。但理念落实在技术实践中存在多重结构性张力,包括平台逻辑与人本价值的冲突、责任模糊与伦理缺位的制度设计问题,以及技术进化与人类本质的存在论冲突。【结果/ 结论】提出通过四方面措施解决上述问题,包括重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打造人机耦合的智能治理系统,构建多元共治网络,建设情境化治理体系,将人本理念从伦理愿景转化为制度实践,以实现人与技术的良性互动。
专栏
技术、场景与消费:人工智能时代短视频生产的三重逻辑
赵红勋 王祎
2025, (9): 159-160.
10 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