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5期

特稿
我国广电有线网络行业当前的机遇、挑战与应对之道
周志强 王彩屏 王飞 勾瑞 王浩
2025, (5)
23 1
摘要: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行业新政策、技术变革等因素对我国广电有线网络行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方法】通过分析广电新质生产力、大屏电视生态变革、取消机顶盒、空天地一体化以及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发展,概述了广电有线网络行业面临的重要发展机遇和主要挑战。【结果 /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行业新政策、技术变革等因素对我国广电有线网络行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方法】通过分析广电新质生产力、大屏电视生态变革、取消机顶盒、空天地一体化以及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发展,概述了广电有线网络行业面临的重要发展机遇和主要挑战。【结果 / 结论】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七个方面的对策建议,以促进该行业的健康、有序和持续发展。
专题
大模型智能体幻觉难题:成因、风险与应对
徐琦 孙智蒲
2025, (5): 7-14.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5.001
15 1
摘要:
【目的】大模型智能体幻觉及风险问题日益凸显,深入解析其成因、风险表现及其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意义。【方法】面向新闻传播领域理论与应用需求,本研究主要基于对跨学科文献研究与理论辨析开展。【结果】智能体幻觉意指模型层在生成上难以避免地出现了生成内容不合逻辑或不忠于所提供的源内容等一系列错误,主要分为事实性幻觉与忠实性幻觉两类。前者包括事实错误、编造和忽视,后者涵盖意图、上下文和逻辑不一致。在下游应用中,幻觉风险广泛存在于机器翻译、问答系统、对话、摘要、知识图谱和视觉问答等任务,表现为翻译偏离、不完整回答、信息扭曲等,危及内容真实性和准确性。【结论】为应对幻觉难题,传媒业首先要从认知层面来强化风险意识与技术素养,技术上可采用检索增强生成和事实性解码策略,流程上要完善人机协同流程,增强校验与多维评估体系,以平衡智能体效能与可靠性。
“幻觉”治理与个人 IP 构建:智能体与知识库协同在媒体内容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肖勇 岳琦 王嘉琦
2025, (5): 15-22.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5.002
13 3
摘要:
【目的】大模型在新闻领域的应用价值凸显,但在生成文本时出现事实差错、逻辑不一致等“幻觉”现象,对新闻真实性与媒体公信力构成威胁。【方法】通过分析大模型“幻觉”的典型案例与产生原因,阐述智能体与知识库的协同机制如何缓解大模型“幻觉”。以《每日经济新闻》构建 20 +“超级个体”IP 的实践为例,阐述智能体、知识库在媒体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智能体通过知识整合、上下文管理和多模型协作等机制,可有效监督和纠正大模型输出,提升生成内容的准确性、合理性和时效性。【结论】 实践表明,基于智能体与知识库的协同机制,不仅强化了大模型输出的可靠性,也产生了个人 IP 打造的新范式,为媒体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新思路。
智能体在媒体内容生产中的应用场景研究
任海涛 赵艳明
2025, (5): 23-27.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5.003
摘要:
【目的】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智能体 (AI Agent)正深刻重构媒体内容生产的全流程范式,在重塑内容生产逻辑、拓展创意边界方面展现了革命性潜力。【方法】本文基于智能体的技术演进与媒体行业实践,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与技术路径解构,系统探讨了其在内容生产各环节的应用场景及潜在价值。【结果】研究指出,智能体已从基于规则的系统(L1)演进至融合大语言模型(L3-L5)的自主智能体,通过多模态生成、智能审核、动态分发与精准交互四大核心能力,推动媒体生产从“人工主导”向“人机协同”转型。在媒体行业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智能体正在重塑“选题策划—采编审核—分发互动”的内容生产全流程。然而智能体技术应用伴随伦理、技术与生态层面的多重挑战,面临内容真实性风险、人才转型压力与数据垄断隐忧等问题。【结论】未来主流媒体需在技术应用与价值观引导间取得平衡,构建健康可持续的智能内容生态。
传媒理论
媒介即讯息:报纸新闻文体变革探析
李世龙
2025, (5): 28-31.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5.004
摘要:
【目的】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报纸新闻文体正经历着一场悄无声息但意义深远的变革。研究传播媒介的更新迭代,对报纸新闻文体的变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文献研究,从印刷术的普及、电报与打字机的产生、广播的出现、电视的冲击、数字媒体的崛起几个阶段,对报纸新闻文体变革进行探析。【结果】报纸新闻文体的这些变革深刻地阐释了麦克卢汉的著名论断:“媒介即讯息”。这一观点在新闻文体的演变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和验证。【结论】科技的进步和传播媒介的不断更新迭代,不仅推动了报纸新闻文体的变革,还深刻地揭示了媒介对新闻文体深远影响的实质。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为新闻文体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使其不断适应并引领时代的潮流。
智媒时代播音主持“人机共生”守正创新形态构建
蔡志鑫
2025, (5): 32-35.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5.005
摘要:
【目的】围绕智媒时代播音主持“人机共生”守正创新形态构建展开探析。【方法】从智媒时代播音主持“人机共生”形态技术、形态伦理发展现状,以及构建紧迫性、构建策略几方面推进研究。【结果】 智媒时代,播音主持的“人机共生”形态实现了守正与创新的有机结合。虚拟主播的出现使得新闻播报可以 24 小时不间断进行,快速响应受众的需求;语音合成技术的进步使得播报内容更加自然流畅,提升了观众的观看体验;社交媒体的普及让普通用户成为内容生产者,推动了用户生成内容(UGC)的蓬勃发展。通过整合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播音主持不仅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效率,还增强了内容的丰富性与即时性。【结论】人机共生模式不仅丰富了内容的多样性,还引入了实时互动的元素,使观众能够直接参与到节目中来。播音主持员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积极的互动引导者。借助大数据分析,播音主持能够深入理解受众偏好,及时调整节目内容与风格,确保与观众的紧密联系。
新闻编辑中的信息整合与深度挖掘策略
王慧
2025, (5): 36-39.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5.006
摘要:
【目的】探讨新闻编辑中信息整合与深度挖掘策略的应用,以提升新闻内容的品质和传播效果。【方法】本文以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概述了新闻编辑中的信息整合概念,阐述了信息整合在新闻编辑中的具体策略,分析了深度挖掘策略在新闻编辑中的应用,并提出相应对策。【结果】通过信息整合,新闻编辑能够系统地筛选、分类和整合各类信息,使新闻内容更加有条理、易于理解,从而提高新闻的可读性和传播效果。同时,深度挖掘策略的应用则帮助新闻编辑揭示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影响,增加新闻的深度和价值,满足受众对信息深度和广度的需求。【结论】新闻编辑应充分重视信息整合与深度挖掘策略的应用,通过不断优化和完善这两种策略,提升新闻内容的整体品质,满足受众的需求和期望。
网络传播视域下《黑神话:悟空》的网络出圈分析
肖博成
2025, (5): 40-43.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5.007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网络传播视域下《黑神话:悟空》的网络出圈现象,分析其成功背后的原因及现实思考。研究范围涵盖游戏的文化底蕴、制作质量、网络宣传策略以及文化输出效果等方面,旨在揭示其在数字时代下对文化传播的影响与启示。【方法】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详细梳理《黑神话:悟空》从初次亮相到引发全球关注的整个过程,结合网络传播理论,深入剖析其成功出圈的关键因素。同时,通过数据统计与内容分析,量化评估游戏在网络平台上的传播效果与受众反应。【结果】研究结果显示,《黑神话:悟空》的成功出圈得益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高质量的游戏制作与网络宣传策略,以及成功的文化输出实践。游戏巧妙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游戏设计理念,创造出独特的东方魔幻世界,吸引了全球玩家的关注与喜爱。同时,其官方宣传策略精准有效,充分利用了社交媒体与网络平台的力量,实现了信息的快速扩散与深度渗透。此外,游戏还通过跨文化传播,提升了中国游戏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结论】本研究发现,《黑神话:悟空》的成功出圈为文化艺术产业的创新发展及文化输出路径的探索提供了宝贵启示。它启示我们要积极拥抱新技术、新媒介,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同时,也强调了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的协同并进对于构筑文化自信与实现文化自强的重要性。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分析《黑神话:悟空》的网络出圈现象,为游戏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
数智全媒体时代如何让曾经霸屏的访谈节目破壁出圈
季阳
2025, (5): 44-47.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5.008
摘要:
【目的】数智全媒体时代下,传统电视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强烈冲击,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开机率、收视率大幅下降,电视访谈节目往昔的荣光不再,为改变这一现状,电视人迫切需要破壁走出舒适区,构建全媒体生态传播体系,推动广电新媒体正能量与大流量双向奔赴,让正能量产生大流量,让大流量澎湃正能量。【方法】本文重点介绍了电视访谈节目从曾经辉煌的霸屏时代逐渐风光不再,以及传统媒体人如何探索加快适应当下媒体融合时代。【结果 / 结论】为电视访谈节目提供破壁的路径和出圈的措施。
新媒体新闻时代新闻采编的工作改革探索
景立华
2025, (5): 48-51.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5.009
摘要:
【目的】为适应快速变化的信息传播环境,解决传统采编模式与受众需求脱节问题,推动新闻生产机制创新。【方法】围绕新闻采编方式、新闻传播模式、新闻价值观层面展开分析,探讨技术迭代对新闻采编的工作改革方向的影响,提出聚焦原创深耕、融合多元媒介、统筹媒体资源、强化人才培育的相应采编策略。【结果 / 结论】建立动态化内容筛选标准与模块化生产体系,形成时效性、互动性、精准性协同发展的操作框架,促进新闻产品在碎片化场景中实现深度传播与价值延伸。
知识生产视域下的媒体融合:核心价值与传播特征
杨国兴
2025, (5): 52-55.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5.010
摘要:
【目的】从知识生产的视角来审视媒体融合的发展逻辑,有利于还原知识价值在信息传播中的基础地位与本质功能,推动媒体融合模式的创新。【方法】本文分析了知识生产的理论演进与实践特征,结合信息传播的知识逻辑图景,归纳知识生产视域下媒体融合的核心价值与传播特征。【结果】研究发现,知识生产与信息传播具有密切的关系,信息传播是知识生产的中枢环节,而知识生产是信息传播的核心价值。媒体融合的知识逻辑深嵌于信息传播的知识变革之中,当前媒体融合演化的趋势表现为:参与主体从多元协作到人机交互;核心职能从信息传播到知识创新;传播影响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结论】突出媒体融合过程中的知识逻辑,有助于增强融合媒体的话语权和传播力,拓展信息传播的核心价值。在新的知识生产视域下,媒体融合具有新的传播特征。
新时代下传统媒体的生存与发展探究
张晓辉
2025, (5): 56-59,72.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5.011
摘要:
【目的】深入剖析传统媒体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生存现状,精准探寻其可持续发展路径。【方法】通过对传统媒体类型、发展历程的梳理,探讨其在内容生产、传播渠道、受众互动、经营模式等方面的困境。【结果】明确传统媒体虽然在受众流失、广告收入下滑、技术更新滞后等方面存在问题,但可凭借内容质量、公信力、品牌影响力上的自身优势,通过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内容创新和提升用户体验等途径找到生存和发展之路。【结论】继续发挥其舆论引导、文化传承等重要作用,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传媒行业的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新媒体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游戏设计与实践应用中的深度探索与融合
刘宋强 谢盼盼 张占武
2025, (5): 60-63.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5.012
摘要:
【目的】本文旨在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游戏设计中的融合与创新应用,通过教育与游戏的结合,促进人们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实现全面发展。【方法】本研究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游戏设计中的融入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接着结合游戏理论的核心概念与理论,提出一个融合框架,该框架借鉴“文化冰山”模型;最后,应用八角行为分析框架的方法论,分析和构建具体的游戏化策略。【结果】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游戏设计,不仅丰富了游戏的文化内涵,还提升了游戏的教育价值,提出的融合框架有效指导了传统文化元素在游戏中的具体应用,而“文化冰山”模型则帮助揭示了文化元素在游戏设计中的深层次作用。八角行为分析框架的方法论为构建具有吸引力的游戏化策略提供了有力支持。【结论】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于游戏创新设计,是实现教育与游戏结合的有效途径,同时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对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AI 音乐在主流宣传中的叙事重塑与优化策略——以人机共创为视
黄佳殷
2025, (5): 64-67.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5.013
摘要:
【目的】在主流宣传领域,AI 音乐的应用正日趋广泛,其词曲往往能全面映射宣传诉求。然而自该技术面世以来,媒体生产的 AI 歌曲鲜有大热之作,许多作品更缺乏审美价值,引发业界对该技术的质疑。【方法】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研究及归纳一线经验,定性分析 AI 音乐现阶段的效用边界。【结论】笔者认为目前业界普遍高估了 AI 音乐潜力,未厘清其在使用中的局限性,致使生成结果未能准确服务于任务目标。【结果】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一套人机共创工作流来合理运用 AI 音乐,以达到重塑叙事、优化表达的效果。
电视台无线数字发射传送技术分析
王智锋
2025, (5): 68-72.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5.014
摘要:
【目的】本文深入探讨电视台无线数字发射传送技术,理解其在提升节目传输质量、扩大覆盖范围及增强用户体验方面的作用。【方法】通过对信号编码、调制、功率放大及天馈系统等关键环节的详尽剖析,以此来掌握该技术。【结果】无线数字发射传送技术显著提高了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清晰度,扩大了节目覆盖范围,并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优质的视听体验。【结论】电视台无线数字发射传送技术是推动广播电视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力量,并期待其在未来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广播电视行业的创新发展。
新媒体时代新闻非线性编辑制作网络系统的构建与升级
董慧敏
2025, (5): 73-76,81.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5.015
摘要:
【目的】对新媒体时代新闻非线性编辑制作网络系统的构建与升级进行深入探究。【方法】从新媒体时代新闻非线性编辑制作网络系统的构建意义与升级必要性出发,分析其新时期技术发展方向,并围绕新媒体时代新闻非线性编辑制作网络系统的构建与升级策略提出相关建议。【结果】新媒体时代,传统新闻编辑模式的局限性促使媒体机构转向非线性编辑,记者和编辑可灵活地选择和安排各种媒体素材,借以增强报道的互动性和吸引力。许多新闻机构正在采用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实时更新和高效管理,从而提高编辑效率和内容精准度,智能化工具的引入更是进一步推动了编辑流程的优化。【结论】各媒体机构需重视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以确保其非线性编辑系统能够顺应数字化发展的潮流,并满足观众对多元化内容的需求。
浅谈现代媒体传播影响下传统文化发展的新出路——以华县皮影戏为例
翟一凡 吴铁
2025, (5): 77-81.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5.016
摘要:
【目的】探讨现代媒体传播对传统文化发展的影响,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方法】运用网络剧与皮影戏的交互融合,使不同区域的人们能够了解皮影戏;利用皮影戏打造虚拟 IP 形象主播,以现代技术“活化”应用,形成新的传播方式。【结果】用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介的融合应用,是传统文化适应现代科技传播手段,通过二者的结合,不但能够赋予科技一些文化底蕴,还能够让传统文化永久流传,增强我国民族文化自信。【结论】传统文化作为祖国的瑰宝,应源远流长持续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的当下,超越时代的界限,积极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繁荣,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多重且深远的意义。在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中,通过对现代媒体的整合研究,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将现有的媒介相融合,让传统文化顺应时代、响应时代、与时代共同进步共同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华县皮影戏的独特魅力,让更多的人都愿意去了解传统文化,在自己的领域发挥自己所应有的价值。
广播电视技术与文旅项目融合发展
赵文
2025, (5): 82-85,89.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5.017
摘要:
【目的】 技术创新引领深度融合,融合体验的多元化与个性化,广播电视技术跨地域与跨文化的融合传播,广播电视技术与文旅项目成功融合案例是创新融合的典范。【方法】 大数据赋能文旅项目是提升运营效率的新引擎,大数据在文旅项目游客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是守护游客安全的智能护盾。【结果】广电技术赋能三亚文化旅游是创新融合与多元发展,厦门广播电视技术与文化旅游项目的融合发展之道。【结论】广播电视技术与文旅项目融合发展不断提升文旅项目的品质和吸引力,为游客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同时也将推动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进一步促进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媒体融合
虚拟人及虚拟场景在演播厅布局设计中的运用
任家萱
2025, (5): 86-89.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5.018
摘要:
随着当今数字化科技的迅速发展,虚拟技术在演播厅布局设计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本论文旨在深入探讨虚拟人及虚拟场景技术在现代化演播厅布局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对其运用方式、优势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目的】本研究选取典型应用场景,从功能实现、场景构建和互动设计等维度进行分析,系统论证虚拟技术在演播厅布局中的应用效果及创新潜力。【方法】研究发现,虚拟人及虚拟场景的应用不仅推动了演播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还为节目制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机遇。【结果 \ 结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虚拟技术将在演播厅布局设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基于云计算的广电融媒体数据处理架构设计
陈浩
2025, (5): 90-93.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5.019
摘要:
【目的】针对广电融媒体数据呈现多源异构、实时性强、规模庞大等特点,传统数据处理架构难以满足新形势下业务需求的问题,设计一种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处理架构。 【方法】采用分布式存储和计算技术,构建包含数据采集层、存储层、计算层和服务层的多层架构体系;通过微服务架构实现业务解耦,运用容器技术提升系统弹性伸缩能力,并引入流计算引擎处理实时数据流。 【结果】系统测试显示,该架构在数据处理效率、系统吞吐量和响应时间等方面较传统架构提升 50% 以上,节点扩展时间缩短 80%。 【结论】基于云计算的广电融媒体数据处理架构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可为广电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西部地市媒体融合如何聚合传播提升影响力——以全国媒体融合改革试点甘肃省金昌市为例
周鹏
2025, (5): 94-97.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5.020
摘要:
【目的】媒体传播力是衡量一家媒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融媒体时代,多元化媒体竞争加剧。纵观我国媒体的发展过程,不管是哪种媒体,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方法】作为全国、全省,市级媒体融合改革试点,位于河西走廊的甘肃省金昌市如何能在媒体融合这场大考中,依托媒体融合智慧化平台,深度参与城市信息互通与社会治理,以多元经营模式推进事业、产业发展,增强自身造血功能。【结果】以内容技术“双引擎”为驱动,链接社会资源和人才团队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创新尝试。【结论】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走出了一条地域特色鲜明的市级融媒体发展道路,交出一份具有西部城市特色的答卷。
融媒体视域下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特点和优化措施分析
朱瑞平
2025, (5): 98-101.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5.021
摘要:
【目的】推动电视新闻的发展,提高新闻采编工作的质量。【方法】运用文献分析法、理论研究法,对融媒体视域下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进行了深入探索。【结果】通过研究发现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存在观念创新不到位、内容雷同控制难度大、采编方法亟待创新等不足,提出创新新闻采编理念、多角度创新新闻采编内容、多方面创新新闻采编方法等措施并积极实施。【结论】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新闻采编工作开展的局限,并进一步打开新闻采编工作的思维,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融媒体语境下传统媒体编辑角色转变和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王玉洁
2025, (5): 102-105.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5.022
摘要:
【目的】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受众注意力被新媒体、自媒体等高度分流,传统媒体编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方法】本研究的目的旨在为传统媒体编辑队伍和相关从业人员提出具有实用价值的建议和指导,也助力传统媒体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在融媒体浪潮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传统媒体的创新与融合发展。【结果】本研究立足媒体发展背景,通过文献分析、资料综述、案例解析等方法,分析了传统媒体编辑的角色转变方向。研究的结果主要是,目前传统媒体编辑角色正在发生以下转变:从单一内容生产者向多元内容整合者转变,从“静态”编辑向“动态”传播者转变,从受众反馈后置处理者向实时互动参与者转变,从单纯的“把关人”向“引导者”与“服务者”并重转变,进而分析传统媒体编辑在融媒体时代所必须面对的角色转变的要求,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路径建议。【结论】主要覆盖以下几个方面:强化融媒体思维,提升“跨媒体”业务技能,培养数据素养,提高社交互动能力,提高内容创新能力,加强跨部门的团队协作能力,最后,还要积极拥抱 AI 技术,并有效利用这个工具从而成为AI 时代的优秀传媒工作者。
数字出版
技术逻辑、实现方式与现实边界:生成式 AI 对出版业的深层影响
刘丽君 崔二伟
2025, (5): 106-110.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5.023
摘要:
【目的】探讨生成式 AI 在出版业中的应用影响,分析其在内容创作、出版流程数字化转型、个性化阅读体验等方面的深层作用。【方法】立足技术逻辑、实现方式、现实边界三重维度,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生成式 AI 在提升内容创作效率、优化出版流程及增强个性化阅读体验中的应用场景,并分析其带来的价值导向及版权保护问题。【结果】生成式 AI 依托深度学习模型能够提升内容生成的效率,优化出版流程的自动化水平,尤其在内容策划和排版环节极大减少人工成本,同时借助个性化推荐系统精准捕捉用户阅读偏好,可提升用户体验。【结论】生成式 AI 加速了出版业的内容生产及消费模式的转型,但在实际应用中,出版机构需加强生成内容的版权管理及伦理审核,确保出版物符合社会规范,以维护出版行业的核心价值。
出版社公共系统信息化助力编辑业务提升设想
强音
2025, (5): 111-114.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5.024
摘要:
【目的】随着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编辑工作对出版社公共系统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如能将互联网思维体现到具体编辑业务中、能将新技术和数字化手段与出版业务结合、能全方位整合社内资源等。目前一些出版社并未建立完善的公共系统,造成员工工作效率低下、审批处理稿件滞后、后期出版营销受到阻碍、无法满足员工对培训学习需求等问题。本文旨在更高质量开展编辑业务。【方法】通过思辨性分析现状与提出路径设想的研究方法,【结果】基于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及出版行业未来发展,从出版编辑视角出发,对出版社公共系统信息化助力编辑业务的现状、问题、具体方向提出设想。【结论】证明了“出版社更新并开发一套外联的、通用的、设计合理的公共系统很有必要”。
数字化转型下高校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内涵要义、现实困境与具体路径
姜聪瑞
2025, (5): 115-119.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5.025
摘要:
【目的】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实现专业化、特色化、整体化发展。【方法】结合高校学术期刊发展现状,探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路径。【结果】数字化转型下高校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面临一系列的困境,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化知识生产定位不清晰,知识生产效率不高;数字化知识传播途径不充足,传播方式不科学;数字化知识服务方式不完善,不能满足作者和读者需求等。【结论】为了解决这一系列困境,高校学术期刊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要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知识生产,服务学科建设;实现全链条数字化知识传播,促进高校学术期刊高效传播;实现全方位数字化知识服务,满足作者和读者需求。
ChatGPT 类人工智能软件在科技期刊编校中的应用研究——以智谱清言为例
刘洁 孙媛媛
2025, (5): 120-124.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5.026
摘要:
【目的】ChatGPT 的问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它以强大的人工智能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引领了新的产业革命。本文以智谱清言为例,探讨 ChatGPT 类人工智能软件在科技期刊编校工作中的应用,旨在为编辑同仁提供一种兼具实用性与可操作性的编辑工具,辅助审校工作的同时,探索人工智能在内容创作领域的应用。【方法】以导向图的形式,详细介绍了智谱清言在编校中的应用功能及具体操作步骤,包括统一校对、语法检查、拼写检查、标点检查等。详细阐述了智谱清言在编校工作中的典型应用,包括文章解读、校对、翻译、改写等。【结果】 智谱清言基于强大的数据库搜索引擎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专注于学术文献的专业性检查,特别是中文语言的校对及英文的翻译。凭借深度的语言解析与多轮对话模式,让编辑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文章解读与数据分析工作。除此之外,还拥有创意写作、专利撰写、代码生成、实时语音翻译以及 AI 作图等多项功能。【结论】AI 在编校工作中是一把双刃剑,要注意培养和保持编辑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和创意思维,确保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不影响文本的质量和准确性,并严格保护信息安全。通过合理规范 AI 的应用,可以使 AI 成为编辑工作的一种有力辅助。
AI 辅助编辑出版的稿件筛选机制探究
王娟利
2025, (5): 125-128.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5.027
摘要:
【目的】探究 AI 辅助编辑出版的稿件筛选机制,以提升筛选效率与质量。【方法】概述当前应用现状,剖析核心要素如关键词匹配、内容质量评估等,详解各筛选流程,分析优势与挑战,并提出改进建议。【结果】明确了筛选机制各环节要点及现存问题。【结论】优化数据获取与整合、增强结果解释性并结合人工审核,能有效完善 AI 稿件筛选机制。
基于八大技术领域的出版业技术融合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王扬 唐文洁 李钢
2025, (5): 129-132,137.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5.028
摘要:
【目的】梳理国内出版业关键技术应用现状及典型案例,为技术深度融合提供参考。【方法】聚焦数字化技术、数据库技术、新媒体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八大类技术,系统分析其应用场景与典型案例。【结果】国内出版业在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八大领域技术在出版业务与服务中应用场景多元,持续推进行业变革。【结论】揭示当前出版技术融合存在的机制不完善、运营模式不匹配、标准规范和人才缺乏等问题,针对性提出规划技术应用框架、加大研发投入、完善标准体系、建强人才队伍等解决方案。
传媒技术
AIGC 技术在融媒体内容创作中的协同创新
白璐
2025, (5): 133-137.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5.029
摘要:
【目的】探索 AIGC 技术在融媒体整备系统中的创新应用,构建高效智能的融合传播新模式。【方法】基于协同创新理论,分析当前融媒体整备系统中 AIGC 技术的应用场景和实现路径,提出“内容生产 + 智能处理 + 分发传播”的创新框架。【结果】建立了包含智能采集、多模态生成、跨平台分发的智能化整备体系,实现资源共享与协同创作。【结论】AIGC 技术与融媒体整备系统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提升传播效能,推进传统媒体转型发展。
新媒体环境下 AI 技术与播音主持的融合探讨
黄荔南
2025, (5): 138-141.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5.030
摘要:
【目的】新媒体环境对播音主持提出了更高要求,需合理应用 AI 技术,赋能播音主持创新升级,推动播音主持现代化、数智化发展。【方法】AI 技术不仅为播音主持内容创作、编辑以及分发带来了革新,也为用户体验的个性化定制提供了可能。在新媒体环境下,探讨 AI 技术如何与播音主持融合,不仅是满足新媒体环境高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播音主持创新升级的关键所在。然而,AI 技术与播音主持融合并非易事,其涉及技术创新、内容创作、用户体验等多个层面的深度整合。【结果 / 结论】对此,为了更好地实现 AI 技术与播音主持融合,本文分析了 AI 技术对传统播音主持的影响,论述了传统播音主持工作的不可替代性,并进一步从促进技术创新,共同实现个性发展、深化 AI 技术应用,满足观众多样化需求、实现智能化内容生产,提升工作效率、增强互动体验,保证双方智能融合四个方面探讨了 AI 技术与播音主持融合策略,以供参考与借鉴。
人工智能赋能期刊出版高质量发展
许婕
2025, (5): 142-144, 149.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5.031
摘要:
【目的】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期刊出版行业正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方法】本文分析人工智能在提高出版效率、提升内容质量和优化用户体验等方面的应用现状,探讨人工智能赋能期刊出版高质量发展的挑战和对策。【结果】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拓展,人工智能将在期刊出版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结论】期刊出版行业应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加强技术研发与应用,以不断提升出版质量和服务水平。
人工智能驱动的广播电视工程技术创新研究
尹奉知
2025, (5): 145-149.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5.032
摘要: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分析其在提升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及应对技术挑战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分析国内外广播电视平台的典型案例,研究 AI技术在内容生产、资源调度和数据安全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及技术路径。【结果】AI 技术通过优化系统集成、提升数据安全性和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广播电视工程的运作水平,降低成本,改善平台兼容性。【结论】AI 技术推动了广播电视行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为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4K 激光放映系统及环绕声系统技术改造——以广西广播电视台电影审片室为例
冯晓川
2025, (5): 150-153158.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5.033
摘要:
【目的】随着电影工业化进程加速,电影审片室作为影片质量把控的核心环节,其技术升级却长期滞后于制作端技术的创新突破。【方法】本文以广西广播电视台电影审片室为研究对象,针对原系统在审片流程中暴露出的放映系统光学性能衰减,环绕声系统性能缺陷,系统兼容性不足等问题,对审片室进行了技术改造。【结果】工程师以数字影院系统规范 1.0 版(DCI 规范)为核心框架,围绕 4K 激光放映系统与沉浸式环绕声系统的协同升级和系统兼容性重构,成功搭建了与电影工业化制作端相匹配的高保真技术审验平台。【结论】验证了 DCI 标准在区域性电影审片室改造工程中的适用性,为同类电影审片室在建设和技术改造中提供了可复用的技术路径,对推动电影产业链全流程协同升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AIGC 驱动下微短剧创作的主体性重构:从流程变革到价值突围
毕秋灵
2025, (5): 154-158.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5.034
摘要:
【目的】本文从创作者主体视角出发,探讨 AIGC 赋能微短剧后创作者主体角色的转变,为人机协同的文化内容生产提供启示。【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分析 AIGC 在微短剧编剧、视觉生产、后期环节的应用,分析其对创作主体行为模式、能力结构、创作动机的重塑。【结果】AIGC 革新了微短剧创作流程并提升了效率,重塑了创作主体的行为、能力与动机,存在创作价值流失的风险,但人类创作者人文优势难以替代。【结论】面对 AIGC 带来的挑战,创作者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文优势,将情感共鸣、文化洞察和价值引领融入创作,构建人与 AI 之间良性的创作关系,实现技术与人文的平衡。
专栏
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实施路径
汤代禄
2025, (5): 159-160.
摘要: